当前位置:空调移机 >>> 资讯 |
春节黄金周,成都接待总人数达1447.6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旅游总收入127.6亿元,同样列全国第一。“双第一”的佳绩,让这座城市久久处于热度之中。热度之中,一个与成都关联的新词强势出圈——“锦江之美”。正是这个新词,为“双第一”贡献了不可小觑的比重。也正是这个新词,让更多人关注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值2021全国“两会”的召开,关于“高质量发展”之问,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路径,被热切探讨。3月7日-8日,红星新闻、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四大城市群主流媒体强强联手,共同推出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线上论坛。一众专家学者论道高质量发展。在他们眼中,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即为破题之关键。当然,也是破局之难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就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千城一面,同质竞争,在“一个模子”下生长。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则表示,针对高质量发展,“绿色城市”或许是城镇化“下半场”正在找寻的城市发展路径。掀开“锦江之美”的面纱,方能窥见成都早已开始探索的一条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何为锦江之美?春节假期在蓉过年的小伙伴们可能最有发言权。春光里,锦江畔,水流蜿蜒,白鹭翩然。夜色下,波光中,灯光点亮,金光一路,似人在火中跳、龙在水中舞。有人说,游览伦敦的一个好方式,就是沿着泰晤士河,顺着河道欣赏两岸的风光,能看到伦敦的成长、奋斗、崛起,甚至中途的没落、而后的复兴、今日的繁荣。如今在成都游锦江,亦是如此。在这座人口超两千万,历史纵深三千年的超大都市,临江游城,惊喜更甚。锦江不仅是一弯江水,她塑造着有风景、有内涵的城市亲水空间,串联着有机、多元的场景与业态。比如锦江畔前不久刚刚上新的“音乐亭2.0版”。本是20多岁的老地标,其与著名的合江亭遥相呼应。此次打造后,音乐亭在2.2万平方米的滨河空间新建了一批下沉式音乐广场、亲水栈道,布局了音乐、商业等新兴业态,呈现出一条兼具蜀都风韵、音乐主题的浪漫滨水岸线。再比如网红五岔子大桥、北门里·爱情巷……锦江如同成都的会客厅,江上和江畔共同组成了一幅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诗意城市新画卷。因而细剖锦江之美,至少能看到有三个维度。清明澄澈、碧水绿荫之美;串联场景,业态多元,凸显城市内涵底蕴之美;空间合理配置,自然与城市和谐交织之美。锦江之美,因何而来?去年11月,习总书记在南京召开的第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对锦江水质提升给予肯定。治水治污久久为功,成都人一锤一锤,敲出了一个清明澄澈,凿出了一个碧水莹波。清水为轴,成都又提出打造锦江公园,将其塑造成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这可不仅仅是打造一条河,建一个公园那么简单。成都将其视为重构城市空间结构的牵引工程,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筑基工程。整个锦江公园,河道共长48公里,包括锦江河道、滨江两侧开敞空间、沿线两岸1-2个街区,总面积33.8平方公里,涉及成都市的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郫都区等7个区,规划建设绿道长度96公里。而截至目前,锦江公园规划的96公里绿道已基本贯通,打造了6条滨水慢行街,新增了滨水开敞空间7万平方米,已完成子街巷整治提升38条。这就是之所以今年春节,锦江游爆火的原因。如同泰晤士河、塞纳河,锦江滨水空间不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统一到相对极佳的适配状态,更与生态、商业、休闲、博览等多种城市功能混合交织,揉进城市底蕴,点亮城市风采。而当这层极美的面纱掀开,能看到的是这条锦江之轴,不仅成为了城市视线的景观之轴,更成为了城市重要的空间发展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对成都这条“空间发展轴”的背后逻辑并不陌生。“生产空间要适度减少,生活空间要适度增加,生态空间要大量增加”,在此次“‘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线上论坛中,李晓江表示,只有实现“三生空间”的合理配置,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进而真正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实现以人为本、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中国城市发展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低价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人并创造繁荣的“产-人-城”关系,转向了工业化、城镇化“下半场”的优质生活吸引人、人吸引企业的“城-人-产”关系。因此,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性价比如果不吸引人,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成功。李晓江所例举的积极案例,就是正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力。其具体路径,包括要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推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完善公园城市规划导则、指标评价、价值转化等体系。要构建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的生活新风尚,依托网络化绿色空间体系,集聚公共服务功能和消费新业态等。也正是基于公园城市理念,锦江之美得以塑造,带来了一次城市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论坛中,李晓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这是绿色城市发展中,对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颠覆性变化。“公园城市对城市发展模式最重要的变化,是将过去在城市里建公园的方式,转变为把城市建在公园里”。当然这绝非易事。不是多建几座公园就完事,而是希冀用生态价值,激活空间的经济、生活、美学价值。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系统性变革,增加城市在未来的竞争力。其实往根源上来说,这种探索尤其艰巨。尹稚在论坛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一番剖析。在他看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全球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是在一个串联式发展的节奏下循序渐进。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生态文明时代进入了高潮期。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信息化等等工作重心几乎要同步推进。城市是这些时代重任的空间载体,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化需要“多化协同”。如今,成都将开始一次基于城市发展新跨越。“十四五”时期,成都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企业和个体的感受为标尺,解决普通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保持生活城市特质为抓手,向世界讲述关于人民城市幸福样本的故事。“锦江之美”只是其中一个切口。当循序掀开“锦江之美”的面纱,方能得见,发展之路就蕴藏于大美形态之中,流水潺潺之下。